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张之洞与安龙

张之洞与安龙

关键词:张之洞,安龙历史,半山亭记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半山亭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gzxy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4344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道光二十八年(1848年),兴义知府张瑛所倡建的安龙招堤半山亭竣工时,他仿阎伯屿邀请群僚著文纪事,在半山亭大宴宾朋。张瑛年仅十一岁的爱子张之洞,即席所作《半山亭记》,震惊四座,齐称“神童”。

时值7月16日,招堤两岸,新增高的堤岸上,垂柳迎风,新辟的水池中,芰叶荡青。张之洞凭栏纵目,只见云峰耸翠如画,荷花亭亭玉立,虹桥倒影摇曳。轻风徐来,他顿觉心旷神怡,一时间豪兴如涌,疾笔而书:“万山辐凑,一水环濴,雉堞云罗,鳞原星布者,兴郡也。城东北隅,云峰耸翠,烟柳迷青,秋水澄空,虹桥倒影者,招堤也。”

七百九十余言《半山亭记》一气吟成。众宾朋大为震惊,这11岁学童,才思敏捷,文采洒脱,笔调秀逸,下笔有神。虽以仿学而入门,却自有发挥与升华。更为难得的是,童心之中,竟有“德及则信孚,信孚则人和,人和则政多暇”的政治见解,有“与民同乐”的拳拳之意。

宾客心悦诚服,齐称“神童”、“奇才”。

《半山亭》受之无愧地刻成了石碑,嵌于半山亭内壁上,至今仍供人赏读。

张之洞这番 成就绝非偶然。

张之洞1837年在贵阳六洞桥边哇哇坠地,少年时代跟随张瑛在安龙邸度过。张瑛出身微寒,颇知民间疾苦和政治流弊,任兴义知府的十三年中,廉洁奉公,治盗安民,积谷赈灾,办学育才,这对张之洞很有影响。张瑛又精心教养其子,让他深受儒学熏陶。在作《半山亭记》的第二年,张之洞的第一本文集,便在贵阳刊印,成为贵州学童之冠。

张之洞三岁时,英国发动鸦片战争。随着年岁增长,张之洞为国势江河日下而“日为天下忧”。他怀着“以天下为己任”的书生意气,参加乡试。为避免在父亲管辖的兴义府投考,他从南盘江畔到广西百色直隶厅应试,结果名列前茅。

1826年,张之洞赴京会试,终于金榜题名。房师范鸣鸙写了七律为他发现人才志喜:

此弟何应只得仙,大常笺语意缠绵。

早看桃李森桂植,翻为门墙庆风缘。

名士爱才如共命,清时济治正需贤。

知君别有拳拳意,不独文章艳少年。

以后,张之洞成了进士、学政、内阁学士;当上了两广总督、湖广总督、商务大臣、军机大臣。在他任上,他起用冯子林、刘永富,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。他办工厂、修铁路,成了清末洋务派首领。他主张“中体西用”,力图国富民强。这些,又都同他在少年时代的思想辅垫息息相关。

张之洞自幼喝过盘江水,吃的盘江粮。不论他走到哪里,始终把安龙作为他的第二故乡,招堤,绿海,荷花,彩亭,连同书生意气,激扬文字的少年时代,让他魂牵梦萦。1904年,顶戴花翎,朝服袍褂,正襟危坐的张之洞在北京做商务大臣,年高67岁,还派了专人,肩挑马驮,不远万里,给安龙高等小学送来几千册图书……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